《还原传染病的真相》新书发布

日期:2021-04-26 来源:来源:上海科技报 作者:耿挺 打印 返回


“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2020年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于传染病规律认识的缺失,使得公众在疫情初期产生恐慌心理,并让谣言获得生长的土壤。”在《还原传染病的真相》一书序言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写道,“为公众还原传染病的科学真相,梳理重大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提升公众健康应急科普技能,补全这门有关生命教育的公共卫生必修课亟需而必要。”

  作为该书的出品方,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仅在教育和科研的基础上“解锁”了科普功能,还进一步从校区走向了以科普为支点的“校区与社区融合”之路。此举将把更多学院里或专家间“流传”的专业公卫知识“释放”到百姓中,从而提升公众健康防控意识和健康应急科普技能。

从应急科普到通识教育

  传染病不仅仅是一个病毒或是细菌,而是与人类社会多个方面相互纠葛、息息相关。从天花、西班牙流感、SARS、甲型H1N1 流感(猪流感)、H7N9 流感(禽流感),MERS(中东呼吸窘迫综合征),到2003年非典、新冠病毒突发疫情,可以说人类社会历史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一部与传染病斗争史。而正确、及时的科普,是人类社会与传染病斗争的利器。

  2020年1月初,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率先发起的应急科普系列,连载近80篇原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多角度分层次为公众提供权威及时的疫情科普信息。这也成为《还原传染病的真相》一书的开端。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携手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上海市毒理学会等单位,对应急科普内容进行重新编撰,结合原创全彩手绘医学漫画和史实再现小纪录片融媒体出版成书,在后疫情时代为公众补全有关生命教育的公共卫生通识课。

  “该书跳出‘新冠肺炎‘单一传染病的介绍,着眼‘传染病与人类社会’这一宏观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上海市毒理学会理事长王慧教授介绍说,《还原传染病的真相》从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流行实例(十二种传染病您了解吗?)、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是如何入侵人类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防控方式)、打造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人类应如何反击传染病:社会学、舆论引导、法律规范、医学教育、城市规划角度)3个部分入手,力求专业、客观、理性,向全受众群展现传染病的全貌和思考。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里,尤其是面对传染病时,需要人人参与其中,科普的功效不容忽视。《还原传染病的真相》借力老牌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实现全媒体成系列传播影响力,传递科学之声,也彰显了上海科普之力。

校区对接社区实践公卫科普

  在《还原传染病的真相》新书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科普教育基地”宣布落地枫林街道。徐汇区科协副主席杨蓉对此充满期待:“公共卫生学院与徐汇的结缘来源于健康科普这一共同的事业。未来双方将在科普事业上形成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擦亮区域科普品牌,用交大公共卫生学院的科普资源服务徐汇枫林辖区内居民,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

  配合新书线下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上海市首个公共卫生科普小型展览,也在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向市民开放。展览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历史光影轴、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防控科普展示区,融合图文、影像、手绘漫画、3D病毒裸眼模型等载体,为公众生动还原传染病的真相。

  打破校区的局限,深入社区、园区传播公共卫生知识,是上海交大公卫学院实践科普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坚持推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普服务平台建设。”王慧表示,学院依托高校资源,社会化联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街道、医院、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会、学会、媒体等机构,融合可视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融媒体传播品牌聚合和常态化预防与应急科普闭环,满足多情景科普。后疫情时代,对接数字化转型发展,学院立足疫情期间的薄弱点,配套数字健康科普内涵建设,打造全健康共享教育应用系统,利用可视化、三维建模等手段,打造传染病历史轴、病毒三维建模、营养生命轴、食品安全餐盘、环境与健康等模块,实现大公卫、全健康可视化共享教育,提升全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能力。

入会
申请
关注
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