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冷静判断:没有发现感染变异病毒更严重,疫苗无效可能性不大

日期:2020-12-13 来源:作者:刘禹 打印 返回


12月19日,英国政府称,由于新冠病毒的新变种,英国确诊病例数量在过去2周之内猛增,这种新变种比原始毒株的传播性高出70%,可能会加速病毒在英国的传播。据世卫组织消息称,此变异病毒传播指数从1.1上升至1.5,澳大利亚、冰岛、意大利、荷兰和丹麦等多国已出现相关病例。

       新冠病毒的新突变株,再次让全世界人民“如临大敌”。

2.jpg

       12月22日凌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自己的微博发文称:变异是自然现象,在意料之中,在疫苗出来之前就发生对疫苗无效的变异可能性不大。

       疫苗无效可能性不大,即使无效也不必太过担心

       关于变异病毒,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疫苗有效性的担忧。

       对此,张文宏非常乐观:在疫苗出来之前就发生对疫苗无效的变异可能性不大。

       没有自然选择就没有病毒进化。同样,没有疫苗的压力,也基本不能自然筛选出对疫苗无效的病毒变异株。目前疫苗会产生针对S蛋白许多区域的抗体,一个单一的突变,降低疫苗的效力可能性不大。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此前发布会上也强调,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疫苗针对变异病毒的效力会削弱。

即使真的出现效力降低或者部分无效,也不必太过担心。

3.jpg

       张文宏说,病毒每天都会发生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突变发生,迄今在试验中被证明有效的疫苗类型只有在上市后才会因为疫苗压力,筛选出对疫苗无效的突变。这需要等待疫苗上市后我们对疫苗保护失败的病例做测序来验证。一旦发现对疫苗无效的变异,那时候可以很容易地对疫苗进行调整,就像我们在流感疫苗上做的那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斌也认为,“该突变对疫苗的影响程度,具体还要看研究人员基于该突变病毒的实验及临床数据才能判断。”

       在李斌看来,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或上市的疫苗,无需因为病毒突变做出调整。

       就拿流感疫苗来说,也是选取当年流行最广的病毒株。就算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也难以完全逃脱人体免疫识别,只要不是表面蛋白抗原特性发生重大变化,流感疫苗对于感染了当年流感病毒株的人群还是有保护作用的,只是疫苗产生的免疫效果会有所减弱。

       突变与传播力和致病性没有必然联系

       早在今年9月,英国政府就首次发现了与变异新冠病毒有关的确诊病例,2个月后,伦敦地区28%的确诊病例与新变种有关,截至当地时间12月9日,这一数字上升至62%。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表示,“由此可见,这种新变种不仅发展迅速,在传播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而且正在成为主要变种,传播能力也明显增强。

       经过基因序列分析,此次英国新冠病毒新毒株有23个特殊突变,最主要的包括在病毒刺突蛋白(S protein)的受体结合域(RBD)上出现的N501Y突变。此前的动物研究显示,这一突变可以增强刺突蛋白与其受体ACE2的结合能力,从而可能提高病毒的感染能力。

       这不是英国出现的首次变异病毒。

4.jpg

       今年6月,新冠病毒D614G突变毒株,也被认为这种毒株大幅度增加了感染力,成为英国的主流毒株。

       12月18日,南非科学家和卫生官员宣布也发现了一种“501.V2”新冠病毒变体,并认为这种变异病毒可能是引发南非第二波疫情的主要原因。虽然在同时期出现,但却是不相关的变体。

       目前,新冠病毒已经有了几千种突变,光光棘突蛋白上的变异就有4000多种。

       “成千上万的突变已经出现,但只有极少数可能是重要的,并以可察觉的方式改变病毒。”张文宏认为,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随着病毒的复制过程自然地发生突变。病毒在传播中不断出现变异,并出现优势株是必然的,是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

       对这一变种,张文宏的判断非常冷静。“突变可用作病毒的传播路径和疫情爆发的监测,和致病性或者传播力是否增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他认为,目前只能说新出现的N501Y变种与新近出现的英国东南部爆发有关,也没有发现感染后的疾病更为严重。采取更为严格的防疫等级,还是为了避免医疗挤兑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突变株感染力增加70%,仅仅是和该毒株自己突变前的感染力比,而不是和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新冠病毒主流毒株的感染力比。治愈是否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还需要更多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至于致病性,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其更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

       此前备受关注的D614G突变株也经过证实,比疫情最初流行的病毒复制更快速,更易传播,但并不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且该突变株仍适用于当前开发的针对原始株系的抗体。

入会
申请
关注
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